|
摘要:通过对筒体两种拉伸成形工艺的分析、比较,确定了落料、正、反拉伸复合的加工方案,设计了落料、正、反拉伸复合模,生产出了合格的零件,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如图1示零件为某产品上的拉伸件,采用1mm优质碳素08钢制成,小批量生产。
图1零件结构简图
1 工艺分析及计算
这是一常见的典型拉伸件,零件结构并不很复杂,按照零件的加工顺序,首先要对零件进行工艺计算,才能制订出合理的工艺方案。
根据产品图纸可知d凸=60,,由此查表可决定取修边余量△h=3,故工序计算中凸缘直径d凸=66,依据拉伸前后毛坯与工件表面积不变原则,利用毛坯直径D计算公式:
D=(∑f为拉伸零件各部分的表面积之和)
可求得展开料毛坯直径D=110。
那么该零件的拉延系数m可通过以下公式求得:
由于毛坯相对厚度:
由此可查得,有凸缘圆筒件第一次拉伸的最大相对高度 因为。根据有凸缘圆筒件拉伸判断条件知,不能一次拉成,须采用多次拉伸,主要有两种方案,即多次正拉伸和正拉伸、反拉伸。
1.1多次拉伸
查阅资料可知,前几次拉伸系数分别为:m1=0.53~0.55,m2=0.76~0.78,m3=0.79~0.8。选取各次拉延系数分别为m1=0.55,m2=0.78,m3=0.83。即:第一次拉成d1=m1D=0.55×110=60.5,第二次拉成d2=m2 d1=0.78×60.5=47.2,第三次拉成d3=m3 d2=0.83×47.2=39(式中所示各零件直径为中心层直径)。
由此可确定采用正拉伸方案,加工工序为:落料→第一次拉伸→第二次拉伸→第三次拉伸→修边,如图2所示。
图2正拉伸加工工序
1.2 采用正、反拉伸
由于反拉伸能降低拉伸系数10~15%,于是考虑在第一次拉伸结束后,在第二次拉伸中采用反拉伸。
根据上述数据,可知第一次拉伸系数及第二次反拉伸系数分别为:m1=0.53~0.55,m2=0.65~0.7。选取各次拉延系数m1=0.53, m2=0.67,即第一次拉成d1=m1D=0.53×110=58.3,第二次拉成d2=m2 d1=0.67×58.3=39。由此可见,采用正、反拉伸方案,加工工序为落料→第一次拉伸→反拉伸→修边,如图3所示。
图3正、反拉伸加工工序
比较两种加工方案很容易发现:采用反拉伸可减少拉伸次数,二次便可拉成,而仔细分析正、反拉伸各加工工序的尺寸可见,由于落料尺寸与第一次拉伸的外形相差较大,而反拉伸后与第一次拉伸的尺寸数值也有较大差别,这就为各工序的复合提供了可能。
考虑到零件生产批量不大,设计较多的模具及较多的加工工序,均不利于企业生产效率及效益的提高。因此,决定设计一套落料、正、反拉伸复合模,一次性完成零件的成形,使该零件的加工工序变为拉成零件外形→机械加工修边。
2 落料、正、反拉伸复合模设计
2.1 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
根据上述分析,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落料、正、反拉伸复合模。
整套模具能同时完成零件的落料、第一次拉伸、反拉伸三道工序的加工,模具工作时,压机滑块上升,上、下模脱离接触,在压紧橡胶块3的弹性回复作用下,卸料块17通过下顶杆20上升至与落料凹模2上端面平齐,此时将坯料通过定位导料板19置于落料凹模2适当位置,压机上滑块下降,落料拉伸上模14、卸料块17首先与坯料正、反面接触,实施压边,与此同时,落料拉伸上模14与落料凹模2共同作用开始落料,落料凹模2与拉伸凸凹模6也开始对板料进行拉伸,当第一次拉伸结束,拉伸凸模8开始与完成第一次拉伸的半成品接触,与拉伸凸凹模6共同进行反拉伸。
当拉伸结束,压机滑块上升,下卸料板15通过弹簧16的弹力将拉伸好的零件推出型腔,当压机上的打杆横梁与打杆10相撞,通过打料板11、打料杆13传动给卸料板7将拉伸好的零件推出拉伸凸模8工作部位,落料后的废料通过卸料导板18卸出。
1 下模座 2 落料凹模 3 压紧橡胶块 4、5 压紧块 6 拉伸凸凹模 7 卸料板 8 拉伸凸模 9 模柄 10 打杆 11 打料板 12 上模座 13 打料杆 14 落料拉伸上模 15 下卸料板 16 弹簧 17 卸料块 18 卸料导板 19 定位导料板 20 下顶杆 21 紧固螺钉
图4 模具结构简图
2.2 设计要点
(1)拉伸凸凹模6外形为第一次拉伸的凸模,内腔为反拉伸的凹模,其尺寸分别按拉伸件工序计算的内、外形尺寸进行加工,并保证与相应的工作零件落料拉伸上模14、拉伸凸模8的拉伸单面间隙为1~1.1mm。
(2)零件第一次拉伸要压边,由于零件反拉伸时,材料与凹模接触面比正拉深大,材料的流动阻力大,材料不易起皱,因此,在第二次反拉伸时未设置压边圈,即反拉伸时不压边。
(3)落料拉伸上模14外形为落料凸模,内腔为第一次拉伸的凹模。
3 结束语
模具经过制造后,一次试模合格,生产的零件符合图纸要求,目前,累计生产千余件,模具工作良好,产品质量稳定。
从该零件加工过程可以看出,反拉伸时,工件的内外表面相互转换,材料的流动方向与正拉伸相反,因而有利于相互抵消拉伸时形成的残余应力,降低拉伸系数,合理的应用能减少拉伸次数,同时,又由于反拉伸过程中材料的流动阻力大,不易起皱,故在模具中可不设置压边圈,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,也避免了由于压边力不适当或压边力不均匀可能造成的拉裂。
尽管反拉伸有以上优点,但使用必须要考虑到拉伸中凸凹模的强度,因此,主要用于板料较薄的大件或中等尺寸零件的拉伸。一般资料上对应用反拉伸工艺,必须满足拉伸圆筒的最小直径d2符合(30~90)t,且凹模圆角半径不能大于(d1d2)/4,圆角半径r>(2~6)t,也只有这样,才有进行落料、正反拉伸复合的可能。 |
|